2013/05/20

《向政府說不》(No):就覺醒面向這現實世界,無懼睜開眼



這幾年的香港走出政治冷感,許多人開始熱切關注政治,但有人就選擇避談,亦有人大叫「我討厭政治」。
但如孫中山所言,「政就是眾人之事,治就是管理,管理眾人之事,便是政治」,說到底,政治這回事,覆蓋太廣,沒有人能夠倖免,你不找政治,政治也會找上你。

新近上映的電影《向政府說不》(No)片名五字直接道出電影以反對政府為題,在今時今日的香港,勢成惹火之作。一如所料,電影早於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兩場,口碑不錯,引發討論,而在正式公映以前,宣傳海報的字句刪改「熱血公民」一事,亦於網上引起一陣起哄。
電影以1988年智利的全民公投為背景,講述獨裁者皮諾切特(Augusto Pinochet)為了增加政府的合法性,在10月進行全民公投,以「Yes」(支持皮諾切特連任)和「No」的選票決定他能否繼續連任總統。在公投前一個月,雙方陣營每天在電視上,皆有15分鐘的廣告時間。男主角ReneGael Garcia Bernal飾)是一名廣告人,沒有任何政治常識,但被朋友邀請加入「反對」團隊,製作宣傳短片。

當「反對」陣營,為著第一次的15分鐘的宣傳時間,準備得如火如荼之際,整個政府根本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在宣傳之上。在政府官員,以及皮諾切特的心底,這公投只是一場政治騷,根本沒有輸掉的可能。直到「反對」陣營的宣傳片播出,效果出乎意料地正面,政府官員才大吃一驚,想出各種辦法,阻礙對方繼續炮製出具威脅力的宣傳片,甚至在對方橋段上進行二次創作,讓人啼笑皆非。結果,皮諾切特大失預算,「反對」陣營勝出了公投,結束了自1973年來的獨裁統治。
看著《向政府說不》,不禁發現當年的智利與現時的香港倒有幾分相似。與皮諾切特一樣,為了爭取認受性,中央政府決定讓香港在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,但卻無意真的推動民主。然而,隨著日子漸近,愈來愈多建制派人士向傳媒放風,說行政長官一定要「愛國愛港」,又或是普選必須設有預選等,氣得市民齊心同罵,泛民議員出口反對,甚至法律系教授提出「佔領中環」。在香港和智利,「民主」異化為一個用以塞著反對者之口的空洞概念。
苦等多年,普選未到,中央又多次的明示暗示「有預選」,市民難掩失望。縱然香港有言論自由,各種資料流通比當年的智利好上很多,但在爭取民主而言,不利的環境因素可能比當年智利還多。即使香港依然掛著「港人治港」的「自由」牌子,但近年一連串的新聞,任誰都察覺到有一隻「幕後黑手」,把香港自由於各方面逐漸削去,中國作為香港的事實上的政治母體,已成為香港民主的最大阻礙。相反,當年的智利得美國支持,美國即使不是真心支持智利民主化,但怎說美國也是一個民主國家,決不可能公然反對任何民主運動,因此,依靠西方的皮諾切特無法不回應西方的壓力,搞出1988年的公投,以增加其認受性,踏出了民主一步。在這方面,香港無法與智利相比。
政治現實如此,香港的民主路上舉步為艱,但《向政府說不》卻至少燃起了一些盼望。縱然不少人覺得電影誇大了廣告的力量,但是若論吶喊醒覺,電影也許對現時的政治環境有啟示。15分鐘的廣告的用意不止是煽動群眾情緒,吹捧民主能為智利帶來無限的幸福,而是讓人民了解皮諾切特政權下的現況。
當年的智利人民,在獨裁統治下未必了解社會的實況,廣告的作用就是啟蒙,開了他們的眼界,謁人們認清真實。在人民睜開眼睛之前,往往必須有一班人願意先站出來,陳明現況,吶喊喚醒他人。面對政權的溫水煮蛙,似是而非,香港要有人吶喊。智利從獨裁政權走向民主,反映一班人的堅持,只要方法得當,也可以喚醒在獨裁下的群眾。當然,當中亦夾雜不少其他因素,但是起步的重要卻不容置疑。
環視香港,這幾年,站出來的人多了,然而還是期待一天,所有的人如Rubberband的《睜開眼》中所言:「自這天睜開眼睜開眼,時候總不為晚,就覺醒面向這現實世界,無懼睜開眼。」

---

原刊於《評台》
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