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/09/24

《移動迷宮》(The Maze Runner):一個更直接的抗爭故事


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的《移動迷宮》,從故事結構以至劇情發展,驟眼看來,都與《飢餓遊戲》(The Hunger Games)有幾分相似。細看之下,《移動迷宮》沒有了大屠殺式的獵捕遊戲,換來的是一座各人認為無法逃脫的迷宮,描述與我們生活的現實更貼近。訴說的,是一個更直接的抗爭故事。
一班人被困在迷宮的中央,最資深的一個,在這裡已經生活了三年。迷宮是他們有共識的禁地,日日改變,以致難以尋找出口,又有說迷宮藏著「夜煞」,沒有人能在當中捱過一晚。所以,幾年以來,除了大家允許的Runner(被公認為最強壯的一批人)外,沒有人膽敢越池半步。直至,主角Thomas(Dylan O’Brien)橫空而來,他好奇,不服無端被困在迷宮之中,選擇抗爭。
當抗爭者的困難難,在於他的想法正要打破維持已久的潛規則。這種行動,必然牽動很多人的情緒,遭到反對。而且,抗爭者不是預言家,只是因著對現況的不滿,決定拚命一搏,卻無法確定自己所行的每一步都是正確。所以,抗爭者的路不平坦,每每遇上危險,很多抗爭者的下場坎坷,甚至惹來更大的結果,如Thomas的行動引起更多的「夜煞」,導致不少人喪生。
但是,這就代表Thomas的抗爭行動一定有問題?答案未必,只是當抗爭者出現,動搖了原有的平衡,觸動了某一班人的心,自然出現反抗爭者。他未必滿足現況,但衡量過抗爭與維持原狀的代價後,深信抗爭帶來改變,改變帶來問題,自此一定會後患無窮,於是選擇後者。並且,為了理念得以伸展,從中招聚兵馬,取得權力,對抗抗爭的一方,Gally(Will Poulter)這角色正是表表者。在「夜煞」突襲之後,他取得權力,準備除去Thomas。有趣的是,這班人口中堂而皇之解釋,反對抗爭是因為擔心招來嚴重的後果,但事實證明即或後果不會出現,他依然無條件地反對抗爭者的行動,就如Thomas他們成功逃離迷宮,Gally依然死心不息,一心把他們除去。這或許說明了,有的反對行動淪為純粹的對付,不滿既有平衡被破壞而進行的報復,當然背後牽扯著的是更複雜的利益權力。
不過,話說回頭,三年以來,難道只得Thomas對事情不惑而產生好奇?電影說明不是,就像Newt(Thomas Brodie-Sangster)告訴他,你想到的所有方法,我們都嘗試過。沒有人是從最初就對現況麻木,只是日子一日一日的過去,他們漸漸習慣那裡的生活,有水有食物,生活無憂,而且Runner隊長Minho(Ki Hong Lee)與首領Alby(Aml Ameen)總是派人走入迷宮,找尋出路,給予眾人一個可以逃出的渴望,他們更樂意和平地生活。
以上所說的雖是電影情節,若然把當中的要點與現實的社會環境作一個對照,不禁又驚訝於電影的真實。迷宮如我們面對的勢力,利用很多的方法,讓人對它起了戒心,不敢輕舉妄動,甘心的不甘心的留在中間過活。而且,間或派出甜頭,讓人不算富有之餘,卻是衣食無憂,造成一種不理現況的麻木。這種麻木大家都不陌生,有時我們的生活就正如他們一樣,雖然不滿意,但適當的反抗後,覺得效果未如理想,自然放棄行動,然後依著某領袖所言,擁抱著一個連自己都不相信的信念──明天都更好。
抗爭者,有如許知遠在他的作品《抗爭者》所言:「他們都曾在某一個具體的時刻與情境下,成為漢娜.鄂蘭所說的『黑暗時代中的人。』」在黑暗的時刻,以他們的生命和作品發出微弱而不穩定的光。可惜,這些人從來不多;反倒是反抗爭者,又或是隨著時間放棄抗爭的人俯拾皆是:有的被人動搖了勢力的平衡,既得利益被毀,紛紛撲出指責抗爭;有的面對強大的勢力,自覺力有不逮,所以看清現實,不再螳臂擋車。
回到電影,抗爭是最好的選擇嗎?《移動迷宮》是第一集,結尾為第二集鋪路,沒有解謎,沒有說明為什麼他們會被送往迷宮,而背後操縱的又是哪一批人物。但是,從僅有的資料說明,若然沒有抗爭,他們只得永遠被囚於迷宮之中,永遠無法像現在一樣踏上直升機,從高處回望自己一直被囚的地方,即或等待著他們的是更多的戰鬥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