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/10/22

《未來叛變》(The Giver):生於亂世,有種責任


未知是否與最近的氛圍有關,總覺得近來不少改編自小說的電影,如早陣子的《移動迷宮》(The Maze Runner)、即將上映的《飢餓遊戲》(The Hunger Games)都不約而同以抗爭為主題,就連這一期上映,改編自Lois Lowry同名小說的《未來叛變》也不例外。

抗爭,是歷久不衰的題目。當有極權,自然有不滿,一旦民怨沸騰,抗爭當是無可避免。然而,在抗爭的過程中,最重要最困難的不是起來的一刻,而是最初的意識啟蒙,也是現在所說的「醒覺」── 睜開眼睛,發現這個你以為很完美的地方,其實滿目瘡痍。

《未來叛變》描述的是一個虛構的國度「同化社區」,那裡沒有歷史,沒有色彩(電影以黑白呈現),主張大同,說話有一套標準(與《1984》所說有點相似),一切由長老會管治。每一個居民都是平等而沒有特色,自出生起,一直被國家所監控,嬰兒時期,被送去不同的家庭(沒有所謂的親生父母);畢業後,也由長老分配工作。看下去,你覺得很不對勁,但是那裡的人一直相安無事,以為安居樂業,各人意見一致,不會因意見相佐而產生Unfriend潮。

政權相信大同,意圖抹去過往的歷史,但有一個人卻被選為「記憶傳承者」,傳承以往的種種,體會喜怒哀樂。這個傳承者知識最為豐富,得知一切他人無法理解的真相,然而一直以來,他們發覺問題,卻繼續屈於政權下,為長老出謀獻策。直至,主角JonasBrenton Thwaites)出現,不甘受擺布,挑戰掌握大權的長老(Meryl Streep)。

愈早醒覺的人,路愈難走,因為單打獨鬥。他說的每一句,在別人眼中很礙耳,更甚的是抗爭必然動搖了政權的正當性,被視為眼中釘,也被周圍的人覺得他搞亂秩序,正如Jonas,當他決心跟好朋友FionaOdeya Rush)說他們每日注射的,原是政權控制他們的手段時,換來的是疑惑;跟家人傾談時漏了幾句口風,又被指摘,甚至面對政權的威脅。

但,當你生於亂世,並得以醒覺,責任自然落在肩上。Jonas被傳承知識後,看見了顏色,以及過去的種種,那裡的人有喜怒哀樂,也有戰爭與和平。起初,從一個和平至上的生活環境,察覺世界的另一面──人會有戰爭,會殺人,會有死亡(他生活的世界沒有這個概念),他驚慌,接受不了,打算逃避。然而,最後他選擇抗爭,打破這個被創造的大同世界。


看電影的時候,公民運動剛剛開始不久,百般滋味在心頭。《未來叛變》談抗爭,敲中時代的需要,多了一層意義,從前不易明白的,現在明白了,或者代入戲中,你會體會這班在廣場上日日聲嘶力竭的人的要求,即或你起初反對他們。可惜的是,故事設定很有趣,卻無法把細節、氣氛一一交代,結果虎頭蛇尾。不過,戲中有一幕讓人特別注意,因著傳承的關係,電影裡不斷閃過的無數歷史片段,有一格是現在變為經典的「坦克人」──王維林與坦克車。記得這幾星期,網上流傳很多人的二次創作,有一張是「坦克人」的改圖 ── 起初只有一人有勇氣站在坦克前,但因著這一個人,喚起了很多人。結果,坦克前的人從一個變成一堆,站滿了整幅圖畫的左下角,而這其實是我們的責任,喚醒很多的人,達至遍地開花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